色彩风格

武汉东西湖:数智东检赋能“每案必检”,自主建模提升案件评查质效

【字号:    】        时间:2025-03-07      


       本网讯(通讯员 冯君)2025年2月底,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检察院应用本院干警自主归集、自主研发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创新打造“1+1+1每案必检”工作模式,由1名员额检察官带领1名书记员,用一周时间完成对2024年所办刑事案件的全面筛查,推动司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自最高检部署一体抓实“三个管理”以来,为推动落实“每案必检”要求,该院向“数字检察”要了一双“慧眼”——从既往监督个案中总结监督点位,依托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统计及文书检索功能,完成批量案件筛选排查,走出了“每案必检”的轻应用模式。
监督点位锁定“病灶”
       “我们年均办案有3000余件,传统人工抽查只能覆盖6%左右,存在监督覆盖面不广、监督效率低的问题。”该院案件管理部门副主任冯君坦言。
       面对案件体量大与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2025年年初,该院党组提出向“数字检察”要效能,将法律监督规则转化为数据模型的“每案必检”工作思路。
       该院通过全面梳理近年来形成的案件质量评查报告、流程监控台账、业务数据分析报告、检务督察台账等资料,汇总全国、省、市及本院的分析研判报告,对标上级院专项工作要求,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对法律法规、指导意见的解读为辅助,针对刑事案件,形成切实有效、精准发力的23个监督点位,实现了对刑事检察易发问题的精准剖析,提升案件评查精细化水平。
 数字工具精准“问诊”
       监督点位找出来了,但要应用于批量案件检验,还得灵活运用数字工具,对案件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办案程序等,从实体和程序两维度进行全面探查,完成每案必检工作实践。
一方面,该院将23个监督点位解构成23个数据规则,并借助可视化建模平台,实现归集建模,形成可复制、可再利用的案件质量评查法律监督模型。运用模型,对2024年办结的案件开展程序性筛查,完成执法不规范案件清单汇总,制作了“每案必检”程序性问题清单。
       “目前,我们针对刑事案件的监督准确率超过96%。”案件管理部门主任代桂霞解释,“我们将继续努力,拓展图文识别、关键字提取、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监督点位精准性,力求案件监督准确率达到100%。”
       另一方面,该院应用全国检察机关检察业务统计系统及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检察院研发的三书比对系统,针对三书比对偏差、改变定性、诉判不一等重点案件,形成从案件数据筛查到案件人工评查,从法律文书到电子卷宗的升级式审查模式,分层级完成了“每案必检”实体性问题清理。
       运用数字化工具,该院对全系统案件进行了审视,构建起一套全方位、分层次、全流程的案件评查体系,克服了个案人工监督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监督的覆盖面和准确性。
动态模型长效“防控”
       “院里现在的评查检查模式,还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团队在诉讼程序执行方面的不足。”一位检察官发出感叹。通过制作本院“每案必检”程序性问题清单,该院形成了针对性强、直击痛点的“常见办案问题池”,为办案人员提供了“反向审视工具书”,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该院进一步细化了办案检察官、部门负责人、分管院领导的案件三级整改体系,实现对办案的全面监督、对问题的即知即改。“依靠数智赋能,为每一名办案人员配置‘超级检察官助理’,能有效提升检察监督质效,切实破解小院案多人少困境。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模型数据,及时掌握办案人员及书记员工作情况,针对性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同时,紧跟上级院工作部署,对监督点位实时动态补强,确保案件管理工作始终与检察工作整体节奏保持一致,探索构建高质效办案的标准体系。”分管副检察长肖小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