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密网揪出假酒制售链条,守护公平营商环境
大数据如何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器”?在东西湖区检察院近期办理的一起案件中,检察官王辉璇凭借一个电话号码,帮助公安机关找到制售假窝点,有效打击涉案金额高达70余万元的犯罪链条。
2025年6月,该院知识产权办案团队依托与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的办案线索定期移送共享机制,发现多条副食店销售假冒“白云边”白酒的投诉。虽行政机关已对部分商家作出了处罚,但问题仍未得到有效遏止。
于是,该院运用“涉销假销劣类投诉涉刑线索未移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进一步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有两家被投诉的副食店进货渠道指向同一电话号码。检察机关立即督促行政机关向公安机关移交该线索,并引导公安机关以电话号码为突破口,查找上游卖家。
在基本锁定上游卖家小强(化名)、小华(化名)后,东西湖区检察院主动组织公安机关召开联席会议,就未售商品货值认定标准等问题达成共识,并进一步引导侦查人员根据全市消费者网络投诉平台举报线索,围绕涉案电话号码等关键信息深挖,最终在江夏区查获另一处制售假窝点。2025年7月25日,检察机关分别以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对两人批准逮捕。
信息共享打通支持起诉路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024年7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检察院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发现,人社局有多条涉及农民工欠薪的投诉线索。经研判,该案可以在东西湖区法院起诉,遂根据湖北省“检察+工会”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协作机制,将线索移送至东西湖区检察院。
“吴先生,麻烦您到东西湖区综治中心来,具体说一说您的情况,我们争取帮助您一站式解决问题。”2024年7月19日,东西湖区检察院受理该案后,检察官袁媛主动联系当事人了解情况。
2024年7月25日,在东西湖区综治中心,来自湖北宜昌、湖南的4名农民工向入驻检察官道出了自己艰难的维权过程:他们在武汉市某建筑项目务工,该工程经过多次分包、转包,转包、劳务分包、再分包的公司和个人均不具备相关的建筑施工及用工资质。工程完工后,包工头仅支付部分工资并出具欠条后便一直拖欠。吴某等人多次向以上单位、个人及有关部门反映未果。
经审查,该项目所在地、承包方、分包方、劳务分包合同的乙方、包工头均不在东西湖区,但是劳务分包合同的甲方在东西湖区,区法院依法具有管辖权。
为避免农民工往返奔波,检察官当天就协调异地人社部门调取了项目工程各方主体资料、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收集工资欠条等证据,并协调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为吴某等人指派法律援助律师,代理他们进行后续的民事诉讼。为确保农民工维权能“落地有声”,经与法援律师共同研判,检察官建议将施工总承包单位列为被告,要求其先行清偿拖欠工资,再依法对分包单位进行追偿。
2024年8月26日,该院向人民法院发出支持起诉意见书,并根据区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建立的支持起诉协作机制,协调法院快立快审,作出判决。该案经上诉后,市中法维持原判。判决生效后,被告总承包方履行了判决,于2025年6月,将吴某等4名农民工的20余万元工资支付到位。
案件办结后,2025年9月,吴某等4名农民工专程送来感谢锦旗。这份来自群众的质朴谢意,正是东西湖区检察院践行检察为民的暖心见证。
2023年以来,该院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民生安全守护等重点领域,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230个,利用可视化建模平台自主研发新模型7个,成案622件,推进多元共治的“数字治理”取得扎实成效。该院将持续深化丰富模型应用场景,以个案突破、类案监督促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让“看得见的数据”化作“感受得到的公平正义”!